五五世纪 - - (中国)行业领导者
五五世纪2023-01-31 16:05

东西问丨范德伟:“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有何“黑科技” ?******

  中新社石家庄2月3日电 题 :“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有何“黑科技” ?

  ——专访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范德伟

  中新社记者 牛琳

  长信宫灯 ,一眼千年。作为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和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 的文物之一,“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身上藏着哪些“黑科技”?它何以成为中国2000多年前就已着手治理室内空气污染 的实证 ?其中蕴藏着古人怎样 的设计理念和智慧 ?河北博物院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 、河北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范德伟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解读长信宫灯“黑科技”之谜及其在世界灯具史上 的独特价值。

视频:【东西问·镇馆之宝】范德伟 :“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何以成为绿色环保灯具“鼻祖”?来源 :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中新社记者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汉长信宫灯,为什么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范德伟:长信宫灯约制成于西汉前期 ,距今已2000多年。这盏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 ,为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随葬品。因灯身有“长信”字样 的铭文 ,遂定名为“长信宫灯” 。

  长信宫灯整体造型是一位跪地持灯 的汉代年轻宫女 ,两臂之间托持着一盏带罩铜灯,通体鎏金 。其造型一改以往青铜器皿 的神秘厚重,显得轻巧华丽,实为罕见 。这位宫女梳发髻,覆巾帼,身穿广袖长衫,跣足跪坐 ,把汉代宫女 的一个日常姿态定格在灯具之上,造型优美、大气朴拙 ,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 。

西汉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供图

  灯最基本 的功能 是照明。这款灯高48厘米 ,放置于案几之上与古人跽坐时 的视线同高 ,符合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令人惊奇 的 是,它还能对照明效果进行调整 。长信宫灯的灯罩部分由两个弧形屏板组成 ,合拢后为圆形 ,嵌于灯盘 的槽之中,其中一块屏板可以左右开合 ,以调节灯光 的照射方向和亮度,类似于今天使用 的台灯 。

  从科学性看 ,长信宫灯带有导烟管和灯罩 ,使用时油烟进入中空的灯体 ,解决了油灯的烟熏问题 。并且 ,长信宫灯采取分铸套接 ,宫女身体的头部、身躯 、右臂和灯座、灯盘 、灯罩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各部分严丝合缝又装插自如,清理烟灰烟垢十分方便 。其制作工艺水平之高 ,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

  承载着汉代青铜灯具独特造物美学的长信宫灯,将人物 、灯与排烟功能完美结合,浑然天成 ,其功能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 ,达到极致, 是展示汉文化精髓的经典之物 ,亦是中国古代青铜灯具中的巅峰之作,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

  中新社记者:为何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参观完长信宫灯后称“中国在两千多年前 的汉代就具有环保意识” ?它蕴含着中国古人什么样 的设计理念和智慧 ?

  范德伟 :长信宫灯 的设计中,最为突出的 是它蕴含的环保理念。由于当时还没有蜡烛 ,都是点灯烛,主要成分是动植物油脂 。以此作为照明燃料 ,虽实现了照明功能,但燃烧时烟尘较大 ,往往使室内空气污浊 、烟雾弥漫,并伴有刺鼻 的气味 。

  长信宫灯将玄机隐藏在宫女右臂宽大 的袖口所形成 的排烟通道——导烟管之中。宫女一手执灯 ,另一手袖似在挡风 ,实为导烟管 ,它 的一端连接灯盘 ,另一端连接宫女中空的身体 ,点燃后产生 的烟气烟灰在热力推动作用下 ,沿着袖管进入并存储在灯体内,直到落入宫女身体底部 ,从而实现收纳污浊烟尘、清洁空气 的目 的。

  这样的设计类似今天的烟道,但在2000多年前,实在堪称最先进的发明创造 ,说明中国早在西汉就已着手于居住环境空气污染 的治理。

西汉长信宫灯(局部) 。翟羽佳摄

  并且 ,长信宫灯 的灯罩可以开合 ,既可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和方向,关闭它,则可以防止烟尘和异味的外泄。

  长信宫灯腹部藏烟、分向取光、鎏金灯体、分段设计 ,构思极其精妙,传达出古人超前的环保意识和器以载道、重己役物、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的设计理念。

  相比西汉的长信宫灯,西方直到15世纪才由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发明铁皮导烟灯罩 ,比长信宫灯晚了1500多年。因此 ,中国 是最早发明利用导烟管和灯罩解决灯烟污染的国家,在环保造物实践中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以至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参观完长信宫灯后盛赞:“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具有环保意识 。”

  中新社记者:这款堪称“国宝”的汉代灯具,身上刻着的珍贵铭文揭示出它怎样 的传奇经历和身世之谜 ?

  范德伟 :长信宫灯上刻有“阳信家”“长信尚浴”等9处共65字铭文 ,从内容、字迹和刻工看,不是一次刻上去 的 ,说明 是几经辗转才最终到了中山王后窦绾手中。但 是对于这件灯具最初的主人是谁,有过怎样 的流转经历 ,有不同 的说法。

长信宫灯上刻有“阳信家”等铭文 。河北博物院供图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认为,铜灯最初 的持有者应该 是阳信夷侯刘揭家 ,刘揭的儿子因“有罪国除” ,这件华美 的灯具也被没收 ,归窦太后居住 的长信宫所有 。窦太后 是汉武帝刘彻及中山靖王刘胜 的祖母 ,窦太后的娘家在清河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 ,距中山国(都卢奴 ,即今河北省定州市,领14县,辖区大致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部和保定市中南部 的部分地域)不远 ,因而推测窦绾与窦太后有亲缘关系 ,灯 是窦太后赐予窦绾。

  另有专家推测 ,长信宫灯最初的持有者“阳信家”指 的 是阳信长公主 ,即汉武帝刘彻的亲姐姐,她把这件灯具献给了窦太后 ,窦太后又转赠给了窦绾。

  近期又有学者通过对铭文细节的梳理 ,提出长信宫灯最初的持有者是“长信尚浴” 的窦太后,窦太后把灯赐给了阳信长公主 ,阳信长公主转赠给了窦绾。

西汉长信宫灯(局部) 。河北博物院供图

  皇太后、诸侯王 、长公主 ,再加上王后窦绾 ,这其中又有怎样曲折的流传经历或惊心动魄的故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 的考古资料不断面世 ,真相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

  中新社记者:为何说像长信宫灯这样的环保灯具在汉代就已盛行 ?它所带来 的历史“灵感”如何启示今天 ?

  范德伟 :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繁荣和发展 的时期之一 ,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恢复和提升 ,呈现盛世局面。

  釭灯是灯具发展到汉代的一种创新灯型,这类灯具将减少烟尘污染的环保思想通过独特 的灯具造型和结构加以实现,达到了科学、技术 、美观、适用 的完美结合。汉代釭灯堪称中国古代绿色环保灯具,长信宫灯正 是其中 的代表性精品。

  有趣 的是,像长信宫灯这样具有环保功能 的汉代灯具并非孤例。如江苏省扬州市甘泉汉墓出土的错银铜牛灯,牛背上的灯盏同样设有灯罩 ,点燃后 的烟尘通过灯罩 、导烟管进入牛头和中空的牛腹 ;山西省朔州市平朔汉墓出土的西汉雁鱼铜灯,烟尘亦可以通过鱼和雁颈进入中空的雁腹,等等。这说明在中国汉代环保灯具已然盛行 。

参观者拍摄错银铜牛灯 。苏阳 摄

  2000多年后的今天 ,长信宫灯再次火出圈: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即源于“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是希望借“长信”之义 ,表达人们对光明和希望 的追求和向往。

  长信宫灯代表了中国汉代青铜灯具设计 的最高水平,是汉代设计 的典范,其技艺与理念均启示着当下 。(完)

  受访者简介 :

  范德伟 ,河北博物院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 ,河北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览主创团队成员,先后受邀在央视“国宝档案”等栏目做专家访谈 ,央视“百家讲坛——满城汉墓”专题主讲人。主持或参与 的《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等多个展项在全国陈列展览评选中获奖。

  • 五五世纪

    43年 就为了一头牛?******

      有这么一种牛

      它出生在内蒙古乌拉盖草原

      现在足迹却已遍布全国

      图源:农民日报 华西牛牛群

      它让我国拥有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专门化肉牛新品种

      打破了我国肉牛主导品种

      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 的局面

      科研人员们为了它整整研究了43年

      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华西牛 !

      为什么要研究牛?

      我国是农业大国 ,牛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动力来源 ,被称为六畜之首。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二十世纪80年代,牛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传统役用牛培育逐渐式微。与此同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肉用牛 的需求日渐增加 。

      怎样把牛从过去 的“役用”转变为“肉用”,推动我国养牛业由传统养殖向现代肉牛产业跨越,是摆在科学家面前 的一道难题。

      图源 :摄图网

      良种 是肉牛业发展 的关键 ,是肉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但由于农耕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肉牛育种起步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 ,肉牛生产水平仍旧很低、肉牛良种覆盖面小 、主导肉牛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我国肉牛生产群体中占比65% 的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 的供种长期依赖国外 ,核心种源 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

      华西牛有多“牛”?

      2021年底,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自此,我国自主培育的,遗传性能稳定 、生产性能良好 ,符合肉牛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肉牛新品种诞生 。

      图源  :农民日报 “华西牛”新品种审定证书

      “华西牛”毛色以红色、黄色为主 ,少量白色花片相间,腹部、头部 、肢蹄 、尾梢均为白色 。公牛体格强壮、背部宽厚 、肌肉发达 ;母牛体形匀称、性情温顺。

      图源:中国农科院 华西牛种公牛 、种母牛

      1. 适应性“牛”

      华西牛繁殖性能好 ,适应面广,既能适应我国的牧区、农区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带 ,也适应南方草山草坡地区 。

      2. 肉量产出体重“牛”

      华西牛成年公牛体重达900公斤 ,成年母牛550公斤以上 ,屠宰率62.39% ,净肉率53.95% ,平均育肥期日增重达1.36公斤,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市场竞争力“牛 ”

      据预计 ,到2025年 ,“华西牛”每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 ,我国肉牛自主供种率提升到70% 。到2027年,每年提供优秀种公牛将达到500头以上 ,自主供种率将达到80%,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

      按照当前遗传进展推算 ,“华西牛”再经过5-10年选育提升,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和屠宰性能等主要肉用指标将媲美美国 、澳洲等顶级肉用西门塔尔牛核心群。“华西牛”优秀个体冻精可以对外出口,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3年科研长跑,关关难过关关过!

      “华西牛”培育工作起始于1978年,2002年至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李俊雅带领团队在云南 、湖北、新疆等地调研后 ,目光最终停留在内蒙古乌拉盖草原。这里 的牧民世世代代养牛和羊 ,牛群经过改良, 是肉牛育种的理想基地。

      图源:澎湃新闻 乌拉盖草原

      1. 遗传进展慢 ?用基因组选择技术!

      育种之初,李俊雅的团队就遇上了巨大难题 。由于肉牛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且生产模式复杂 ,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导致肉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 。

      图源 :农民日报 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牛肉脂肪酸含量测定

      为此,李俊雅团队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 ,率先将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育种工作实践中。参考群内 的全部个体既有表型数据如体高、体重等,又有基因型数据 ,通过参考群体可以评估后代个体的种用价值好坏,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实现早期选种留种 。

      2. 基因芯片昂贵 ?多方支持 !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或生物芯片,能够对个体基因型进行测定 。利用芯片分型的基因组信息,对个体进行准确的育种值估计,实现早期选种,是全基因组育种技术所依赖 的重要工具 。

      “最令我难受 的是2012年前后 ,我们 的课题一分钱也没有 ,甚至到了要借钱干活的境地 。”李俊雅说 。在选育提高阶段,基因组选择技术所需的基因芯片需要从国外进口,而当时的进口芯片一头牛 的测定费用就高达3000多元。李俊雅寻求企业、社会力量 的多方支持。就这样 ,团队继续一边干活 ,一边努力争取更多 的资金支持。

      图源:农民日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

      3. 课题结束意味着保种灭亡 ?打破“魔咒”!

      育种界里有一句老话 ,“课题结束之时就 是保种灭亡 的开始。”肉牛新品种通过审定并不意味着育种的结束 ,能不能推广下去 ,能不能保持品质 , 是更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俊雅及其团队把解决方案定为联合育种。最初 ,团队与15个养殖户建立了合作。2018年 ,成立了有22户成员的乌拉盖管理区博昊良种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 。到2022年,全国“华西牛”核心场户达41家,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 ,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华西牛联合育种模式,先进育种经验逐渐推广至全国。

      图源 :腾讯网 255头华西牛从乌拉盖管理区顺利启程 ,远赴山西

      资料来源 :农民日报、澎湃新闻 、科技日报

      整理 :董小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