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彩票 - 凤凰彩票
凤凰彩票2023-09-23

凤凰彩票

防控政策调整时机是如何确定 的?专访梁万年******

  面对面丨防控政策调整时机 是如何确定的?专访梁万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3年1月8日起 ,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这是自2020年初,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三年之后 ,疫情防控政策进行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本周 ,《面对面》栏目专访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

  记者 :从2022年12月上旬开始,陆续出台了二十条、新十条 ,到现在 的“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坦率地说很多人觉得出乎意料,没有想到在这么短时间内能做出这么迅速 的策略上调整 ,当时主要依据是什么?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疫情到2022年年底 的时候 ,有几个方面变化我们感觉 是可以进一步实行优化调整的时机了。第一 是病原体 的致病力,确实是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下降 ;第二 ,我们整个中国人 的主动免疫水平在明显提升 ,像疫苗 的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 、对一些高危人群 的疫苗接种 ,接种比例达到了一定要求;另外,我们从药物 的一些手段、对重症救治 的一些资源准备等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来看 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 ,这个病毒我们 是无法把它消灭掉的,尤其 是奥密克戎变异株 ,一个人传二十多人 ,它 的传播力这么快,不感染几乎是不可能的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怎么来有效地平衡我们 的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 的发展?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发挥最好 的效率,所以我想这种调整 是主动的,不 是大家可能有些人认为 是因为你防不住了 ,你是被动的 ,你是不得不调整 的 ,不是这种情况。

  尤其是2022年12月上旬 ,随着新冠奥密克戎病毒快速传播,我国不少城市出现感染高峰 ,疫情防控 的工作重心开始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 。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我们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以后 ,实际上有几个重大转变 :一个就是从过去 的防感染转向防重症、防死亡、防医疗挤兑;第二个 ,过去我们防控 的第一条战线是社区、是单位 、是口岸 ,而现在防控最重要 的战线、第一道 的前沿阵地是医疗机构,所以我们的医务人员又要挡在第一线上去;第三个 ,过去我们是平均 的资源的发力,全人群 的核酸检测、隔离、密切接触者 的追踪,现在最重要的转变要针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单位 ,尤其像老年人这些重点人群的防控。

  在实施“乙类乙管”政策调整之后,保障老年人群的健康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

  记者:重大策略调整之后,这些老人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出的评估 是什么 ?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因为从全球的数据,疫情流行的一些国家和世卫组织所公布 的数据,包括我们国内一些疫情情况非常明确,这个疾病主要 的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人群 是老年人群 ,所以如果说疫情进一步传播 ,首先受害的是这些人 。

  记者:从国家和社会发展 的角度来说,这 是要各个因素都权衡进去 ,做出一个决策。但是我们把目光放小一点,如果自己 的家里面有自己的老人遇到了这样 的一个危急状态,怎么去面对这一切呢?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我们这次 的一些疫情,可能有些老人患了病,甚至得了重症,有 的去世,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沉重。但是不可否认 的一个事实 ,这种疾病它的传播范围太广、传播速度太快。它确实是对我们人类 ,对我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那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努力减少这种危害 。

  此次重大调整正值寒冬,而冬季是老年人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等基础病的高发期,也有人担心 ,随着各项防控措施逐步放开 ,有基础病老年人 的健康将会受到威胁 。

  记者 :当时我们说不放开最重要的是考虑到老年人,因为一放开他们 的身体会最先遭到重创 ,但是现在我们恰恰也是在隆冬时节 ,进行“乙类乙管” ,做出一个重大的策略上 的调整,那么有没有比这个再好一些 的时节 ?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如果单独从疾病的这个层面来看 ,不要在冬季来进行调整 是不 是能够减少一些叠加影响,但 是这个疾病的病毒现在尤其奥密克戎这一个变异株 ,它的致病力现在是弱的 ,我们认为这个时候针对这种变异株 ,我们进行一些相关的策略和措施调整应该是最佳的,就 是说到什么时候调整是合适 的 ,是一个综合判断的结果 。

  梁万年介绍 ,之所以选择在当下 的时机对疫情防控政策进行调整 ,也和我国老年人群接种新冠疫苗的实际情况有直接关系。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2022年 的二月十几号派我到香港 ,到中央的专家组去,到香港去的第一件事我就发现死亡的94% 是老年人 。我后来就是仔细分析了,当时香港的疫苗接种率是86%多,但 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不到15% ,我一下看到的问题就在这 。我们当时疫苗接种率也是80%多,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在几个月前 的时候还不到40%。

  记者:现在呢?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现在80%多了 。这种疫苗接种以后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率 是好的 ,但 是抗体 的持续时间 是有限 的。2023年六七月份季节又好,呼吸系统病又少 ,放最好,但是六七月份 的时候 ,我们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 的所产生的主动免疫的保护力在下降 。

  记者:如果往前提六七个月,放在2022年 的夏季呢?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那个时候不行 ,那个时候我们整个老年人群,我们整个加强针的疫苗接种水平没有达到我们预期保护的效果 。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那个时候全国的整体率 是比较低 的,所以我们就 是利用了这些窗口期 ,再进一步强化老年人群 的疫苗接种。

  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进入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病毒感染患者激增,医院 的发热门诊 、急诊 、重症救治等部门一时间人满为患 ,超负荷运转。

  记者:国家现在下大力气在关注老年人,救治老年人。但现实是即便医疗资源开足马力去运转的话 ,也消化不了一时间这么多涌向医院的老年人,就会出现一些在医院大厅里面 ,躺在急救病床上 的老年人,看着挺让人着急的。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因为这个疾病来势太快了,短时间内大量 的感染 ,特别 是老年人需要到医院来 ,而且难免在短时间内我们 的医疗资源出现一些紧缺,所以国家包括各级医疗机构千方百计地把医疗救治 ,把防医疗挤兑放在了优先战略位置来考虑 。

  记者 :现在大家还是觉得 ,虽然你们做了准备,但 是也没觉得准备是充足的 ?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从全球来看,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说准备好了 ,都会难免出现这样和那样 的问题 。不论 是北美还是欧洲 ,还是相关的其他一些国家 ,当一个疫情高峰来 的时候 ,都会或多或少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一定程度医疗资源挤兑 ,我想这个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情况。现在关键的问题是 ,在这种紧缺的状况下,在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 的措施来确定优先的救治对象,来实行分级诊疗 ,来真正使一些高危 的人群 ,作为最优先的人群及时得到救治。

  “乙类乙管”方案实施后 ,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 ,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 ,结果阴性者即可来华 。有评论认为 ,这为来华人员入境创造了便利 ,但同时也增加了境外新冠病毒输入的风险。

  记者 :现在新 的问题出现了,比如说国外的一些国家出现了XBB ,这种新 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那么它也会进来,人们对于不断一波一波到来的新型变异株 ,心里面总 是有忧虑甚至是恐惧 的。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随着我们从“乙类甲管”变成“乙类乙管” ,我们对外防输入的一些相关措施会做一些调整 ,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管,其实我们在整个口岸对输入的这些病例 ,我们 是在做监测的。XBB这种变异株,在全球有七十多个国家都发现过 ,我们国家实际上也有输入了,有些城市 是有了 。但是总体来看,还 是在奥密克戎这一个变异株下面的一个亚型 ,所以按照一般科学 的原理判断 ,它可能免疫的逃避能力在增强,但 是它整个致病力现在不论从美国也好 ,还是其他一些国家,并没有发现它 的致病力的显著变化 。

  记者 :有没有可能像我们现在流行 的BA.5或者BF.7一样,让人受这么大 的罪 ?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作为一个公共卫生专家,我 是这样理解 ,谁也不能保证今后XBB就不会在中国形成优势 的流行株了,但 是从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来看 ,因为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这一波流行高峰,可以说我们大部分人群已经产生了相应 的免疫力或抵抗力。XBB本身又 是奥密克戎株下面的一个亚型 ,它要想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优势株 的可能性 ,我以为它 的空间很小 。再过半年 ,过一年会是什么样?我就不敢说。但 是最少短期之内它的空间是很小 ,它不会说又像北京的BF.7一样又来一波XBB ,概率是极低极低的 。

  目前,新冠XBB系列变异毒株XBB.1.5正在欧洲和美国引发新一波感染浪潮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消息 ,2022年10月至12月 ,我国已经发现输入XBB病例199例 ,其中4例为XBB.1.5输入病例 ,暂未监测到XBB.1.5本土病例 。专家分析 ,短期内 ,由XBB系列变异毒株包括XBB.1.5在我国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 。并且,没有证据显示XBB.1.5会比其他毒株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腹泻或胃肠道其他临床表现。

  记者 :在过去 的一周有一个现象,因为出现了XBB这样一个新的变异株 ,所以在网络空间里面 ,大家都在信一个转发说要备一点诺氟沙星 ,还有一种拉肚子 的药,大家就纷纷地去开始买了。事后证明那条信息不实 ,可是在面对一波一波新的变异株的时候 ,我们又应当信谁 的呢?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我想政府会通过专家 的一些建议 ,对疾病的一些了解 ,会及时发布一些相关的信息和指引;另一方面,老百姓还 是要绷紧一根弦,并不 是所有的信息都 是对的 ,要有一定的警惕 。这次新冠感染疫情的防控 ,在公共卫生 的角度来说,感受到除了病毒疾病带来 的危害,另外一个很大的危害就是信息流行病 ,就是各种的信息谣言出来,对人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像焦虑等,其实也还要严格防范。

  从1月7日开始 ,我国进入为期40天的春运时间 ,不少人也担心,随着大规模人口的迁徙流动,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

  记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 ,有 的城市已经经历过感染高峰了,那么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运高峰产生 的冲击,会不会比想象中预测中要小一些?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从国家为基本单位的这个情况来看 ,很多的省份都已经 是达到了高峰 ,甚至有些出现了下降 的趋势。如果说我们很多过了高峰的,再通过春节的流动引起比较大 的第二波或第三波 ,这种概率不排除 ,但是概率比较小 ,即使有也不会是太大 的一个波峰。

  记者 :那就 是不会像经历过的这段时间那么严重 ?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对,肯定不会 的 。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一波以后,绝大部分人感染的人是有相关 的免疫力 的,不会再像我们前面经历 的这一波 ,一下子又来一波那么高的。但 是要考虑到感染人口结构问题 的变化 ,像农村地区一些老人在家不出门 ,可能因为春节的流动 ,走亲访友被感染了 ,再加上农村本身 的医疗救治条件、各个方面 的条件不如城市,所以要防范出现农村的医疗挤兑,特别 是老年人感染以后,怎么样如何得到及时救治 的问题 。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指导农村地区应对岁末年初人群流动带来的疫情防控挑战 。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怎么加强农村防控,我想最简单的一个是要确保农村 的老年人有人去管他,要知道他现在在哪 ,什么样的情况;第二点一旦需要住院治疗,不论是到定点医院还是到重症 ,一定要有快速转诊,能够及时收治;第三点 ,要有药来给农村用。

  记者:现在能做到吗?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那必须要千方百计。我相信短暂的 、局部地区 的一些缺乏谁都不能够避免 ,但 是一经发现这些问题要快速采取措施,我们很快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点应该 是有信心的。(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丨董倩)

将数字文明融入新闻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以“元技术”为基础的数字革命给人类社会传播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数字化深刻影响着新闻业态和人类的新闻经验 ,对新闻学 的发展提出了新 的要求。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 ,如何建构中国自主新闻学知识体系,持续推进中国新闻学理论创新 ,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面临 的重大课题 。

  重新审视新闻学核心概念

  新闻学科的基础应从媒介机构或职业新闻实践转变到整个人类 的新闻传播活动 ,进入人 的生活世界 。当前 ,互联网生态下 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 是开放 的,专业性新闻职业共同体 的壁垒逐渐被打破,脆弱 的新闻专业体系变得更加无足轻重,传统的内容生产企业对互联网内容平台公司具有依赖性 。以往新闻学研究多集中于新闻业 的内部运作 ,而忽视了它的外部联系和影响 ,研究 的对象局限于新闻行业以及管理部门 ,为从业者和管理者提供实用知识。虽然也有学者开始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将新闻看作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用场域 、系统这样的概念来分析新闻 ,但这类研究并不多。

  媒介技术变革不断挑战着传统新闻理论的解释框架,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态结构。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安德森(Chris W. Anderson)认为 ,新闻生态 的网络涵盖新闻生产机构、数字技术和新闻行动者等全部要素,且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 是全新而复杂 的。他提出“新闻生态”(news ecosystem)这一概念 ,强调新闻学研究的核心对象须由具体 的“新闻机构”转向更为弥散 的 、网络化的“新闻生态”。李良荣认为,传统新闻媒体面临沦为“内容提供商”的风险,多生产主体、多媒介渠道 、融合新闻产品共同重塑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生态 。也有学者提出 ,新闻学研究出现了“生态转型” ,不能再不假思索地以媒介组织为“容器”来理解新闻 ,而应该越过各种传统 的边界 ,去探索那些原本不可预知 的道路。在这一方面 ,研究者可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打破新闻实践各个环节之间 的界限 ,探索在数字网络中描述和解释新闻现象 的新路径。

  新 的新闻传播生态呼吁研究者重新审视既有 的新闻学概念,创新新闻理论体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提出,新闻学原来所坚信不疑 的一些前提及其概念需要改造 ,将新闻学转变为一个经验性 的学科。法国学者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认为,词语是人们自由改造、任意使用的工具,尽管它们清楚地表达了本身 的含义。但正如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所言,“旧理论的很多既狭隘又具误导性 的假说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 的思维 ,而实际上本不该如此 。这些曾经被认为 是思想解放的假说 ,今天已经成为我们对社会进行有用的分析 的核心理性障碍” 。因此,建立新闻理论的新范式就必须反思我们 的理性束缚。

  从早期的传单、小册子到大众传播时代 的报刊 、通讯社 、广播 、电视,从互联网时代 的网站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到人工智能时代 的社交机器人 ,媒介技术不断更迭,新闻活动 的面貌与新闻产品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传统新闻理论具有自洽 的解释框架与基本范式 ,但受到新闻生态 、业态和媒介技术发展的挑战 ,无法继续解释 、分析和预测“弥散式”的新闻活动 。因此,研究者不得不追问,传统新闻理论范式是在哪种媒介实践与媒介生态中形成 的,是如何形成的 ,其用意是什么?这些理论受到哪些冲击 , 是否需要对其进行根本性 的改造,或者只需局部调适?新的新闻传播生态和实践的主要变化 是什么,用什么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 ,并对新闻学 的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测?

  比如,新闻“真实性”概念内涵 的变化。2019年2月,某公众号发布《寒门状元之死》一文 ,引发公众对该自媒体运用虚假内容 的广泛批评 。这表明在公众心中,“真实” 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底线,对虚假消息不能容忍。但也有研究显示 ,人们往往倾向于扩散虚假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虚假消息传送到用户的速度要比真实消息更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杨保军谈道,新闻真实追求的基本目标不 是建构真实、塑造真实 、设置真实,而是“反映(性 的)真实”“再现(性的)真实” ,新闻真实应该回到事实真实这一基本要求上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说,“新闻真实 是可能的,但这种努力需要建立在对新闻真实这种现象的深刻理解之上” 。那么 ,在数字新闻学中 ,“真实”概念是否还有其存在的空间 ?一方面 ,强调“新闻真实”是建立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如何理解数字新闻中的“真实”却并不容易回答 。在数字时代 ,这种“真实”是特定场景下的真实,体现的是人 的理解和认识的“真实” ,这意味着公众对“新闻真实” 的需求也 是动态变化 的 。另一方面 ,面对社会事实类型的变化,“新闻真实”的内涵也须随之更新。研究者应深刻分析存在与意识 的关系和认识论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以往的新闻学概念在经验层面受到严重挑战 。

  再如,如何回答新闻“客观性”与“情感” 的问题 。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认为 ,不再简单地信奉事实 ,转而信奉一整套规章制度 ,以应对连事实都成问题的世界,这就 是“客观性” 。其后,客观性就成为新闻领域的“不死之神”,在这一主导范式之下 ,“情感”被驱离于新闻领域核心准则之外 。传统新闻理论认为,新闻业理应重视客观理性 ,鼓励业界以“冷静而非情感化”的风格进行事实报道 。原因在于 ,若在新闻生产中引入情感因素,会使这种“非理性”内容妨碍新闻 的专业性。但情感因素 是新闻业 的一部分,且虚拟现实、沉浸式等新闻类型在创造同理心、唤起共鸣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这意味着数字平台 、社交媒体与新闻业 的结合将进一步促使整个新闻业呈现出“情感转向” 。此外,技术可供性进一步增加了“情感转向” 的速度,并使得“情感”开始以合法 的身份“接合”了专业新闻理念 。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理论转向 ,但研究只是刚刚起步 ,还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

  近几年 ,在强调新闻专业主义 的西方传统媒体中 ,出现了一种“新闻激进主义” 的现象。有学者将“新闻激进主义”视为在非主流媒体、女权传媒、激进报章等中可以找到 的新闻报道方式,包括以第一人称叙述且内容有引导性 的报道。新闻学者正日趋关注激进报道如何影响主流传媒。也有学者认为,“新闻激进主义”之势非但不会逆转 ,更将引发范式的转移 。那么 ,数字新闻学该如何回答“客观”与“情感”的关系问题 ,又将如何处理“事实与观点分离”原则在当下的表现,这些问题值得研究者反思。

  立足“数字新闻生态” 的问题域

  梳理数字新闻实践 的形态,反思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系统 的流动性,关注网络化社会公众参与数字新闻实践以及媒体平台边界模糊等方面的变化。詹姆斯·凯瑞(James W. Carey)在《作为文化 的传播》一书中提醒 ,在媒介问题上 的理论空白 ,使我们在通往具体 的研究之路上必然要走许多弯路 。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在《消失 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 的影响》一书中也有类似 的观点。许多对媒介影响的研究都忽略了对媒介自身的研究 ,由此带来 的结果是 ,无论研究什么媒介的内容 ,如电视或者报纸、戏剧 、电影 、小说等 ,其方法都 是一样 的,媒介本身被当作了中性 的传送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探讨了未来媒介 的进化逻辑,具体分析了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 的未来媒介演进逻辑 ,及其对于人的社会实践自由度 的维度突破。

  从新媒介 、人与媒介关系的视角来理解数字新闻实践 ,即将媒介看成 是人类的境况 ,从数字人文主义 的视角分析媒介和新闻。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在《奇云 :媒介即存有》一书中将媒介实践和媒介制度视为嵌入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关系之中 的事物。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晓光、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静认为 ,新兴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数字中国的构建进程 ,以数字媒介和人工智能为基础 的新兴文化形态和知识生产体系正日见雏形,数字人文正在积极引领文化时空的数字化转换,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数字新闻时代 ,在沟通 的“讯息 、告知和理解”三个环节中 ,受众通过不同 的媒介进行沟通,实际上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或选择 的可能性 。有学者认为 ,无论 是期望通过沟通交往形成“共同体” ,还 是批判现代社会公共领域 的萎缩,都不过是“一种怀旧情绪的自然流露”,是用旧的知识来理解新 的世界 。在政治社会学理论中 ,现代社会之前的社会被看成 是一个由各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 。相反 ,在一个急剧分化的社会中 ,使个人感到难以负担 的 是其缺乏社会同意的模式 ,而将各种角色整合为统一的生活 。在传统新闻理论范式中 ,公众寄望于通过对话与协商而走向公共空间 。那么 ,在数字新闻生态系统中,公众参与传播实践的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值得研究者反思。

  从网络化关系出发 ,聚焦学术研究 、业界实践和新闻教育体系改革等方面,建立数字新闻学新生态 、新语境 。在传统 的新闻学研究中,存在着工具性思路——一种基于媒体技术演进 的线性思考 的研究框架:口头传播 、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现在又增加了网络/数字传播,用“媒体融合”或者“全媒体”来建构“新闻学”。这表明当前新闻学研究 的学术想象力不足 。相反,新闻业界要比新闻学界更具有探索精神 。如《纽约时报》在2014年 的“创新报告”中提到 ,要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变化,调整编辑部职能,创建受众拓展职位 ,并着手组建数据分析团队 ,创建战略分析团队,鼓励跨部门合作 ,零距离贴近受众,优先聘用数字人才,助力“数字优先”战略。这份报告对于国内媒体了解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融合纸媒 的传统业务和数字业务 ,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些数字方面 的创新和人才职位 的想象,现有的教学思维和内容并不能完全涵盖,也不能仅靠增加“网络传播”或“新媒体传播”之类的议题来实现新闻理论的创新 。高校应从网络化关系出发,彻底打破现有的专业划分 ,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数字时代对全媒体人才的需求 。此外,对于新闻 的内涵与本质,研究者也需要有全新 的思考 。与之相应 ,对现有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也应做出符合中国新闻实践需求的发展 。

  重塑媒介变迁中人民的主体性

  树立新闻学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回答好新闻 是“为了谁”“服务谁” 的问题 。媒介变迁所带来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结构的改变在不断重塑着人民 的主体性,赋予主体新 的内涵。研究者须反思新闻学研究应建构一种什么样的新闻环境,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新闻品质,呼唤一种什么样 的公共参与 ,以及建构一种什么样 的公共生活等问题。新闻 的人民性 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研究导向,坚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 、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坚持党的领导。

  技术日益成为人们认识世界 、感知世界 的本质性要素 。数据与算法使人们 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人与技术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比如 ,算法运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中,涉及人民 的主体性存在 的意义、算法带来新 的传播关系以及对公共传播秩序 的影响 、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 的关系等问题。一方面 ,信息传播技术发生变化,数字传播环境对公共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 ,新闻传播领域已经出现了结构性 的变化,如媒介形态 、传播主体等。无论媒介如何改变 ,其物质性有何不同 ,信息与物(口语手势 、风水火土 、文字书写 、大众媒介等)都是围绕“人类境况”而展开 的。媒介无非是交往网络中的一环 ,而塑造人类历史 的,正 是这些信息与物的交换与传播 。那么 ,从媒介视角出发,从人们 的交往网络和实践入手,探讨如何构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应成为研究者关注 的问题 。

  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理论

  党 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信息技术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也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只有从数字文明的角度出发 ,努力构建能够体现中国新闻学知识生产自主性 、引领全球新闻研究的新闻学理论新体系 ,才能提升中国新闻学话语 的国际影响力。传统新闻学存在多种不同范式(或者说是准范式)。早前有学者总结了“四大报刊”理论 ,麦奎尔(Denis McQuail)在这一基础上扩展到了“六大理论”范式,但这些理论范式都 是基于西方的新闻实践和价值立场总结出来的 ,因此存在着“概念和术语多有不周严之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认为中国特色新闻学有学科的基本架构 ,是一个体系。黄旦谈道 ,如果说学术体系 的建构是一个研究范式问题的话 ,那么新闻传播学科应该从媒介这个视角介入进去,要重新进行概念化,改变工具论思维。作为媒介来讲 ,这 是一种开放 的、重新建立关系的过程。也有学者从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视角出发,总结出了“规范性”“实证主义”“社会学”和“全球比较”四大范式,并认为“数字新闻学”有可能成为第五大新闻理论范式。虽然这一划分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但视野更为开阔 ,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新闻理论创新应站在数字文明转型 的角度,即从文明的视角出发 ,特别 是中华文明新形态 的角度 ,分析数字新闻实践在当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这与已有研究主要立足于技术变迁的角度来分析是有差异 的 。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 ,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 的发明创造、人文精神以及公序良俗 的总和 。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以下要素 :语言、文字 、工具 、道德 、信仰、宗教、法律 、家族 、城邦和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 ,演化 的媒介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数字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以多样 、平等 、开放和包容为原则 ,通过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努力提升联结性、对话性、共享性和智能性,从而实现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 。也有学者认为,数字文明在更优越的模式基础上 ,将形成新 的法则 、新的语言 、新 的公序良俗甚至新的文化和信仰 。数据 的新力量 ,就如同农耕之于古代文明 、工业革命之于现代文明,将催生一种全新 的文明形态。

  中国新媒体技术发展处于全球优势地位(如5G 、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社交媒体生态多样,平台丰富 ,行动者活跃程度高 ,数字媒体用户广泛参与新闻实践,创造了新 的传播方式 ,如微信公众号 、短视频、网络直播等 。中国的新闻治理也有很多新探索 ,如大规模推广“中央厨房” ,建立数据监控中心 ,培养网络评论员队伍,将融媒体中心与社会治理结合等 ,这些都为研究者建立新 的新闻理论范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实践经验。应加快中国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聚焦新闻传播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推进新闻理论创新,建立能够引领全球新闻学范式革命的理论体系,提升中国新闻学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理论范式创新研究”(21&ZD318)阶段性成果)

  (作者 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 吴飞)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凤凰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