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大发彩神8III_v大发彩神8III
v大发彩神8III2024-02-04

v大发彩神8III

非遗有新人 | 吴灵姝 :草木本心 布上青花******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系统性保护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即日起 ,荔枝新闻推出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第二季,追寻千年文脉 的足迹,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感知国潮风起的澎湃,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闪耀全世界 。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

  不同于锦缎的华贵明艳 ,蓝印花布自有一份沉静清雅的美好,素朴明净的意蕴 ,凝结的 是百姓的生活向往,承载 的满 是民风民俗 的温情。张仃赞其“有一种清新之气 ,自由之气 ,欣欣向荣之气”。

  南通滨江临海 ,素来盛产棉花 。时至明清 ,又逢蓝草遍植崇川福地,染坊遍布乡间集镇 。蓝印花布在此得以繁盛,形成了“衣被天下数百年” 的景象 。历经岁月沉浮,蓝印花布虽盛况难再,却依然在这里代代传承下来,南通也被称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吴灵姝就在这里长大,如今也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传承蓝印花布技艺的接力棒 。

  蓝白之韵 ,人生底色

  土生土长的南通姑娘吴灵姝 ,从小便浸染在这质朴素雅 、蓝白交织 的世界之中 。对于小灵姝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奶奶演示纺纱织布的娴熟手法和父亲终日围着蓝印花布的忙碌身影。

  父亲吴元新自16岁进入印染厂工作开始 ,就与蓝印花布正式结缘 ,在守护蓝印花布 的道路上行且愈坚。1996年,吴元新更是辞去工作 ,一头扎入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创建之中 。这是一条抢救蓝印花布的艰辛道路 ,同时间赛跑 的吴元新很难抽出时间好好陪伴女儿。小灵姝对此很 是不解与委屈 ,蓝印花布都在生活中被淘汰了 ,为什么父亲却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它呢?蓝印花布难道 是父亲 的儿子吗 ?

  “蓝印花布不是我的儿子 ,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它最大,你懂吗 ?”这 是父亲 的回答 。尽管似懂非懂,但吴灵姝却 是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 。大抵在这时,小小的蓝白花种已悄然撒进吴灵姝心间,只待日后破土开花 。

  “其实,蓝印花布对于那时 的我来说 是熟悉而陌生 的 。”吴灵姝坦言幼时并未系统学习蓝印花布技艺。但在父亲 的引导下,吴灵姝从小就培养出了对绘画 的兴趣,练就了扎实的技能。这也为吴灵姝日后学习蓝印花布技艺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为布上青花的灵动绽放积淀了养分 ,为靛蓝人生的自由起舞积蓄了力量 。

  大学时期,吴灵姝学习的是设计专业,心中的蓝白花种在滋养中破土。吴灵姝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传统文化与工艺,也愈加体会到蓝印花布 的魅力 。大三在韩国建国大学交换时,吴灵姝在图书馆翻阅传统印染的书籍,蓝印花布的介绍跃入眼前。刹那间 ,自豪 、激动与喜悦交织 ,吴灵姝在第一时间给父亲打电话分享。这一次与蓝印花布在异国他乡 的遇见,更让吴灵姝清晰看见蓝印花布 的价值。

  在北京上学的吴灵姝最初曾考虑留在北京,首都天地广阔,亦能为蓝印花布 的传扬做贡献。但得知女儿这一想法 的吴元新 ,很 是忧心 :如果深受家学陶冶的女儿不能潜心传习蓝印花布技艺,这一门技艺恐难有后继 。吴元新遂求援于冯骥才、韩美林等大家。受到各位名家 的真诚鼓励,更深感父亲多年坚持 的不易,吴灵姝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 ,最终做出了回到南通,跟随父亲从头学习蓝印花布技艺 的决定 。

  布上青花,清丽绽放

  蓝印花布技艺主要分为刻板、刮浆、染色、刮灰 、晾晒五个步骤。刻板即以刀为笔,将纹样刻于纸板,讲究笔断意连 ,以镂空标记白色花型 。其后,将刻好的花板附在白布上,防染浆从纸板上刮过,镂空处的布面便贴上一层防染浆,在染色时方能不被上色 。染完晾干后再以圆口菜刀刮去防染浆 ,白色花型显露。最后经过清洗晾晒 ,洗去浮色,一块雅致 的蓝印花布才算 是制成。

  对于从小就在染坊中长大的吴灵姝来说,这些工艺似乎该是趁手 的。但其中的不易只有真正上手了才能体味,当中的门道 ,只有练出了手感才能窥见 。比如,刮浆时将防染浆抹在纸板上,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 ,刚开始练习的吴灵姝却 是不得其法,刮坏了不少纸板 ,既心痛又心急 。破解之法何在?唯有勤练与坚持 。

  耐住寂寞,不怕受挫 ,战胜放弃的念头 ,才能熬过日复一日反复练习 的枯燥。历经手肿 、起泡、出血等修炼之苦 ,走完三年多的磨练 ,全流程 的技艺方能称得上合格 ,方能算 是真正推开了蓝印花布精湛技艺的大门 。而入门后的探秘是终身 的修行 。“这 是一直在路上的过程,蓝印花布 的历史那么长,需要学习 的还有很多很多。”吴灵姝说道,带笑 的眼中流露着坚定 。

  也是在日日研习中,吴灵姝愈加感受到蓝印花布 的独特韵味 。蓝印花布纹样的鲜活正是源于手工 ,这 是机器无法达到 的 。手工刻板 的每一次下刀,都 是匠人“铸魂”的一步。同样 的花纹,不同人刻出来的气质并不统一,同一人每一次 的呈现也不尽相同 ,细微处的调整皆为匠人情思的写照 。再言冰裂纹,其千变万化的美亦 是在手工操作中形成。刮浆后,防染浆在阴干的过程中自然形成裂纹 ,染液便在染色时随着裂缝渗入 ,生出美丽冰纹。每一份冰纹都可谓独一无二,堪称蓝印花布的灵魂 。

  初心不忘,锐意出新

  在打磨技艺 的同时 ,吴灵姝也在积极寻求创新,期望让蓝印花布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让现代人感受蓝印花布 的美好 。颜色上 ,不囿于蓝白两色,通过改变晕染次数,丰富了由浅到深的色系 。材质的改变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轻薄 的真丝、厚重的羊绒等材质上的探索均有成功 ,打造的创新产品也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

  对于吴灵姝的创新 ,吴元新在赞赏 的同时,更为操心 的 是拉住传统的这根“风筝线” 。“我就像放风筝一样,我要把传统 的这根线拉住了 。这样 ,无论女儿怎样在时尚与现代中放飞 ,都不会丢了根。”

  父亲 的殷殷教诲 ,吴灵姝记得真切,亦有自己的思考。刻了花板,用上黄豆粉、石灰粉等去刮浆 ,再用蓝草染色,便是蓝印花布了吗?传承人该坚守的不止是手工的外在形貌,更为重要的守住蓝印花布的神韵与精髓 。点线面结合是蓝印花布的特色 ,如何将点线面通过排列 、节奏 、韵律等手法做好组合 ,展现东方之美, 是吴灵姝乐于钻研与坚持探索 的方向 。“传承人先把技艺守好 ,才能去创新 ,这样 的创新才有意义,这样 的创新才不离本心 。”

  青出于蓝 ,芳芽又生

  传承之路不止 是守艺与创新,更有蓝印花布的收集、保护与研究,各地传承人群的培养,蓝印花布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发扬……这条长路,吴灵姝是同家人相伴而行 的。95岁 的祖母演示起纺纱织布依然娴熟,父亲更是一路前进的严师益友 。在家庭氛围 的感染下,丈夫倪沈键放弃金融工作 ,毅然加入到蓝印花布 的传承中 ,同吴灵姝相携相助。随着两名女儿 的出生,蓝印花布的守护更添新生力量。

  “两个女儿 的名字 是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起 的,一个叫抒染 ,一个叫美印,既 是抒发对祖国美丽印染大业 的情感,也 是对她们 的美好寄托。”今年正值虎年,吴灵姝 的大女儿刻了老虎纸板 。这一纹样也受到许多小朋友 的喜爱 ,他们纷纷用这一纸板,做了老虎纹样 的蓝印花布方巾 。新的蓝白花种已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播撒 、生长 。

  (本期编导/姜弘毅 张紫珺文稿/张紫珺摄像/李慧 彭超剪辑/李姗)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中国教育以质图强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基础教育 :构建素质教育新格局

  2022年 ,基础教育迎难而上、奋力改革,着力构建发展素质教育新格局 ,着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发展素质教育找准突破口。

  素质教育理念和政策落地见效的关键在于德育、素质教育 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真正确立起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寻求突破,立德为先有抓手 ,核心素养有载体,评价改革有导向,“双减”工作有成效,带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刻改变。

  育人 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 是素质教育 的灵魂,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的工作方案》,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 ,建设“大课堂” 、搭建“大平台” 、建好“大师资” ,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的意见》,针对中小学思政课存在教师兼职比例过高、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明确具体 的专职教师配备比例 ,提出到2025年“小学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 ,初高中配齐专职教师”的目标。一系列举措强调了善用“大思政课” ,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助力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

  课程 是育人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核心作用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 的目标要求,通过培育核心素养来实施素质教育 ,引领课程改革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推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

  考试评价是“指挥棒” ,普通高中是应试教育“重灾区” 。为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唯分数 、唯升学”倾向,从“育分”转向“育人”,教育部2021年12月31日印发、2022年开始实施 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 ,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 、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明确了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并把不给年级 、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炒作高考“状元”等作为考察要点 ,确立起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 的通知》 ,与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 的意见》一起,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和考试方式,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 的参考或依据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

  深入推进“双减”,优化教育生态 ,继续完善“1+N” 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强化监管执法,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治理 。2022年1月 ,教育部、中央编办和司法部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 的意见》指出 ,到2024年,基本建成权责明晰、管理规范 、运转顺畅、保障有力、监管到位的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体系 。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 的意见》,明确到2024年6月 ,隐形变异培训得以全面清除,有力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主要目标。2022年11月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的意见》 ,推动非学科类培训为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发挥积极作用 ,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明确到2024年,非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效显著。

  一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双减”工作扎实推进,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认可,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发展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

  提高教师质量找到新模式。

  教师 是教育 的第一资源,有高质量 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 的教育 。造就新时代基础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需要从源头上抓起,筑基提质 、补短扶弱 、做优建强,筑牢强师之基 。

  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 。2022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的通知》 ,提出在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中稳步推进免试认定改革,将教师队伍质量关口前移到培养院校 ,吸引真正乐教 、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成为教师队伍后备军。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 ,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 、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 的开放、协同、联动 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加强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后备 。教育部等九部门在2021年发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优师计划” 。2022年9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 的通知》,提出“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的核心关切 ,一 是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二是聚焦“优秀”,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 的“双导师制” ;三 是强化“保障” ,确保师范生在校“下得去 、留得住、教得好、得发展” ,鼓励支持毕业生长期从教 、终身从教。

  名校长领航让学校走上名校路 ,名师汇聚才能成就好学校 。2022年8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 。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培养基地及培养对象名单,确定150位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 、10家单位为名师培养基地 ,150位校长为名校长培养对象 、10家单位为名校长培养基地 ,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 ,培养为学、为事 、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 。

  职业教育:着力提高质量提升形象

  2022年,职业教育聚焦“提高质量 、提升形象” ,改革攻坚在类型定位、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发力 ,破解“大而不强”问题 ,助力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

  顶层设计回归技能教育本质。

  职业教育 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教育为核心 的教育类型。2022年4月,新修订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从立法层面对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 的实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等作了全面的制度安排 。据新华社2022年10月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 、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 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据新华社2022年12月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适应性和吸引力 。

  关键要素提升院校办学能力。

  办学条件 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2022年5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逐步提升教师培养学历层次 ,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 、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办公厅2022年9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的通知》 ,10月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突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考察,注重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实绩 ,形成“双师”团队建设范式。2022年11月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 ,持续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明确各地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 的学校比例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吸引力 。

  工作场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

  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 的重要育人环节 ,既是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必备途径,也 是提前熟悉岗位和融入社会 的重要方式。教育部等八部门2021年12月31日印发 、2022年开始实施 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着眼实习全程、聚焦关键节点和各方责任权利义务 ,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实习的行为准则 ,提出1个“严禁” 、27个“不得”,为实习管理划出了底线和红线 。2022年9月 ,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 ,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 、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以校企联合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 ,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 ,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 的现场工程师,形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系统储能、赋能 的人才培养培训生态 。

  高等教育 :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2022年,高等教育聚焦国家发展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发展 的战略需求 ,以学科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体系改革,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

  “双一流”建设突出学科特色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 ,首轮“双一流”建设2016年启动至2020年结束,初步评估若干所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2022年1月,教育部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新一轮周期 ,强调优化以学科为基础 的建设模式。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淡化高校的“身份”和“帽子” 。高校将在国家分类评价体系的导引下 ,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 ,聚焦各具特色 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

  “新农科”推进学科跨界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关键在科技 、在人才、在教育。针对传统高等农林教育学科碎片化 、过度分化、“单兵作战”的问题 ,2022年8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 ,指出引导涉农高校面向新农业 、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面向粮食安全 、生态文明、智慧农业 、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 ,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2022年11月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的意见》,提出推进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一批高层次 、高水平 、国际化 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强化体系建构 。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日益完备 。2022年,两份重要文件相继出台,积极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稳步发展 。据新华社2022年4月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提出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据新华社2022年5月报道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强调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作用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 ,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 。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 ,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 。

  科研组织强调“大科学”模式。

  现代科研正在从自由探索为主向与重大问题导向 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并重转变 ,需要高校科研组织模式从学科导向的松散型“小科学”科研模式,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任务 的系统生态型“大科学”科研模式转变 。据2022年8月教育部消息,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 的若干意见》 ,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 、引领性科技攻关 ,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v大发彩神8III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