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靠谱的平台_大发靠谱的平台
大发靠谱的平台2024-06-23

内蒙古“新”“老”港澳委员齐议政:远距离更易产生“新鲜感”******

  中新网呼和浩特1月12日电 题 :内蒙古“新”“老”港澳委员齐议政 :远距离更易产生“新鲜感”

  中新网记者 乌娅娜

  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中 ,来自港澳地区的政协委员积极为内蒙古的发展建言献策 ,而他们中有今年第一次履职 的“新委员” ,也有参加过多届会议 的“老委员” 。

  尽管港澳地区与内蒙古南北相隔,但与会委员纷纷表示,远距离更容易产生“新鲜感”,有更多合作的机会和可能 。

  “我今年第一次担任政协委员 ,已经安排好在本届政协会议闭幕后走访一些创业孵化企业和高校开展调研。”魏立新是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的董事,他把“促进内蒙古与澳门创新创业合作”写进了自己的提案当中 。

  魏立新介绍 ,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为当地 的青年创业者提供财务、法律 、咨询等服务 ,还举办创业活动、论坛等,为青年人提供了优质 的创业环境。

  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已“北上”与内地多地开展了合作 。“从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澳门青年与内地青年合作创业成功率更高,这一模式也可以在内蒙古地区进行复制。”魏立新坦言 。

  内蒙古作为中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 ,拥有得天独厚 的区位优势 ,而澳门也被赋予“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和“以中华文化为主流 ,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两地在创新创业环境上都具有不同 的优势和资源 ,可以建立恒常的沟通机制,共享两地创业资源 ,共同为有志于拓展的创业青年提供服务 。”魏立新说道。

  时隔三年 ,香港委员许美娟再次来到呼和浩特参会。“虽然三年没有过来,但是我们一直利用网络履职,通过政协云平台,参与线上读书会 ,进行线上考察 ,能够及时了解内蒙古各个领域 的发展状况。”

  凭借冬奥会的余温 ,许美娟也看到了内蒙古发展冬季旅游的潜力。她介绍 :“香港民众其实很热衷于冬季旅游,但大多都会选择国外,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内蒙古 的冬天有多么美 。希望内蒙古好好把握冬季旅游资源,进一步宣传 ,让更多香港民众亲身感受冬天 的内蒙古。”

  在她 的提案中还提到 ,内蒙古因独特 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孕育了种类繁多 的道地中药材品种,但由于种种原因 ,内蒙古中药材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 。香港有着中药材先进的科研体系、国际化市场营销体系和雄厚的资金优势。两地共同发展中药材产业 的前景广阔。

  来自香港的吴葵生 是内蒙古政协 的“老委员”,在看到新一届年轻有为 的港澳委员时,他很欣慰,但同时也告诉他们:“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不是会上说两句话就可以 ,一定要多考察 、多研究 ,了解实际情况,提案才能更加精准 ,才能真正反映社情民意。”

  吴葵生早已把内蒙古当成了他 的第二故乡 ,他说:“觉得内蒙古很遥远 ,是因为不了解,远的不 是距离 ,而是心 。港澳委员就 是要做好桥梁纽带的作用,增进相互了解的同时 ,为内蒙古与港澳地区乃至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传递更多信息和理念。”

  对此 ,吴葵生建言,建设蒙·港澳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信息化平台 ,为内蒙古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和内蒙古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提供服务。(完)

大发靠谱的平台

(新春走基层)85后青年返乡“跳农门”:从“水土不服”到逐梦乡野******

  图为张鹏为刚刚破土的秧苗浇水。 曾令刚 摄

  中新网兴安盟1月10日电 题:85后青年返乡“跳农门” :从“水土不服”到逐梦乡野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张禹

  弯腰起身,手里锋利 的刀片把一盘南瓜苗挨个斜着削去真叶和一片子叶;坐下 ,拿起一棵黄瓜苗,斜削去茎根部,并与南瓜苗刀口处无缝贴合 ,再用红色小夹子夹住……

  嫁接秧苗的整个过程不过两三秒,农技师张鹏手法娴熟 ,一气呵成。

  新春将至,位于内蒙古东部 的兴安盟突泉县白雪皑皑 ,映衬着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内道路两旁刚挂上的红灯笼分外鲜亮 。

  而园区的温室大棚里满目绿色 ,农技师们正忙着育苗和嫁接秧苗 ,为今年 的蔬菜、水果种植开个好头 ,孕育春 的希望 。

  图为农技师们嫁接秧苗 。 曾令刚 摄

  “南瓜子要平着放 ,芽要放在正中间 ,撒过水后再覆盖保鲜膜,膜 的厚度也 是有讲究 的,太薄太厚都会影响出苗率……”张鹏一边忙乎自己手里的活儿 ,一边不停地帮助农户答疑解惑。

  张鹏介绍 ,播种深度控制在1.5厘米左右,种子6天就能破土而出 。“这样的话 ,13天后嫁接黄瓜 ,正月初六就可以交付订单。”

  这个春节 ,张鹏和农技师们要完成18万株 的蔬果秧苗订单生产 。“这批苗主要销往兴安盟境内和吉林省的部分地区 ,今年总共能育3批次,育苗300万株左右,毛收入能达到150万元。”

  12年前,“85后”的张鹏选择返乡“跳农门” ,从“水土不服”到得心应手 ,如今的他已经将梦想的种子埋进乡土 ,并生根发芽。

  回首一路走来 的育苗时光,张鹏感慨颇多 。

  2010年 ,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后 的张鹏参加了突泉县组织 的赴山东寿光学习育苗技术 的活动 ,半年多后 ,张鹏回乡开始尝试育苗。

  “但第一茬儿西红柿就遭遇了‘水土不服’,因为水 、温度、土壤的差异,西红柿成熟后还没有手掌大 。”关于第一次育苗 ,张鹏记忆犹新。

  图为张鹏为村民传授育苗技术 。 曾令刚 摄

  张鹏说,当时好多人劝他放弃。“但我更想坚持 。”

  于 是 ,张鹏改变策略,跑去和当地 的“土专家”请教,鞋跑坏了好几双,笔记记了一摞又一摞,不断地尝试 、总结。终于,他创新推出育苗和嫁接为一体 的新方式。

  2014年 ,张鹏育出的黄瓜苗抗病力极强,且采摘期能延长2个月 ,种植收益能提升30% 。这一年,张鹏打开了市场 ,在政府给予 的60万元产业资金 的补贴下,他建起8个温室,成立了自己 的农业公司,开始规模化、工厂化育苗 。

  现在 ,张鹏 的团队一年要培育300万株蔬菜、瓜果 、花卉秧苗上市 。

  除了秧苗成活率高、产量好 、抗病性能强,张鹏还提供售后服务 ,“主要是技术指导,什么苗木适应什么水肥、喜欢什么温度,都要细致地教给农户 。”如今的张鹏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门认定为“基层农技推广员”。

  图为郁郁葱葱 的育苗棚 。 曾令刚 摄

  “今年我又定了3000颗柿子苗 、3000颗黄瓜苗 ,他家 的苗成活率高 ,果实成熟后销路也好。”种了20多年大棚蔬菜 的“老把式”何凤军每次来定苗都要和张鹏探讨一番种植技术。

  在张鹏 的带领下,当地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大棚种植中 ,亩年均收入均突破5万元。

  忙完春节这一阵儿 ,张鹏计划继续外出考察学习,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 :要尽快攻克西红柿耐储存但口感硬的问题,早日推出口感型西红柿秧苗。

  在张鹏眼里 ,嫩绿 的新芽不仅代表春 的喜悦,更孕育着农户们新 的希望 。“2023年 ,希望我们能培育出更优良 的品种 ,让温室大棚成为种植户增收致富 的‘聚宝盆’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靠谱的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