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 - 55世纪
55世纪2023-01-31 16:05

点一盏心灯 ,暖一院人生——“电亲戚”与盲人邻居的第61个春节******

  新春走基层丨点一盏心灯 ,暖一院人生——“电亲戚”与盲人邻居的第61个春节

  新华社沈阳1月11日电题 :点一盏心灯 ,暖一院人生——“电亲戚”与盲人邻居的第61个春节

  新华社记者王炳坤 、于也童 、武江民

  小年快到了 ,33岁 的杨迪身穿工装 、腰挎电工包,拎着米 、面 、油等年货,穿行在沈阳市铁西区“盲人大院”的几栋居民楼之间。

  刚爬上7楼,还没等他腾出手敲门 ,屋里就传来熟悉的声音 ,“是小杨迪吧。”因为来 的次数多,76岁 的盲人阿姨邱淑华光凭脚步声就能“认出”他 ,“这几天我正念叨你呢,你就来了!”

1月5日 ,杨迪为邱淑华送去节日慰问品 。(新华社记者武江民 摄)

  “盲人大院” 是民政福利企业原沈阳市互感器厂盲人职工的宿舍 ,20世纪60年代曾有70余户盲人住在这里 。他们虽然眼睛看不见 ,可日子总 是光亮的 。杨迪是国网沈阳供电公司郭家供电营业所第14任所长,61年来,郭家供电营业所一直守护着这里,“电亲戚”们定期上门维护线路、维修电器、打扫卫生,为盲人们点亮了一盏盏“心灯” 。

  走进邱淑华家,杨迪一放下年货 ,就开启了“电工模式”。他顺着墙上 的线路 ,从电箱 、电线到各类电器 ,不放过一个细节地检查。“刮风下雨必到、下雪必到、逢年过节必到 ,这是老所长定下 的规矩。”杨迪说 ,“这个习惯保持了60余年 ,我们要把它延续下去 。”

  1月9日 , 郭家供电营业所员工在“盲人大院”为一户盲人居民完成线路检查后 ,准备前往下一户继续进行检查。(新华社记者潘昱龙 摄)

  “盲人大院”和郭家供电营业所 的故事开始于1962年 。那时 ,“盲人大院”还 是平房 ,盲人们共用一块电表 ,算起电费不免发生口角 。抄表员刘继增体谅盲人们 的难处,他挨家挨户把电费算清楚,“一户不落,一分不差” 。

  盲人们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实在人,也对他产生了依赖。郭家供电营业所了解情况后,干脆让每一任抄表员担任联络员 ,成了盲人们 的“电亲戚” 。

  几十年来,“盲人大院”的“电亲戚”越来越多 ,由一代代抄表员,扩大为郭家所的全体员工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还专门组建了“郭家爱心团队”,盲人们外出办事他们陪同,盲人们缺啥要啥他们代购,盲人们生病受伤他们照料……从最初 的排忧解难到而今的呵护陪伴,82岁 的佟德禄说:“远亲不如近邻,供电所离得近 ,有大事小情我们一个电话,‘电亲戚’们保准就会出现在身边。”

  从邱淑华家出来,杨迪和爱心团队成员来到“盲人大院”的盲人活动室 。墙壁上写有“2023年新春慰问活动” 的红色横幅 ,让这里“年味儿”十足 。一名志愿者掏出剪刀、推子,凭借老手艺为盲人们理发。几名盲人坐在长长 的条凳上 ,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他们与“电亲戚”的往事,怎么也唠不完 。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三伏天,有一家下水道堵了 ,咱所 的许刚一只手拿铁钩 ,另一只手戴上手套伸到便池里面 ,硬生生给‘掏’通了。”73岁的矫淑芬说 。

  “每年冬天一下大雪,我们还在睡梦中,一听到外面哗啦啦的铁锹声 ,就知道 是‘电亲戚’们扫雪来了。”75岁的盲人大爷肖德仁说,不管雪下多厚 ,从单元门出来肯定会有一条道;顺着这条道往外走 ,指定就能到达小区门口……

  61年间,“盲人大院”从平房变成楼房,盲人住户从70余户减少至30余户 ,从年轻力壮变成垂垂老者 。“电亲戚”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一批都随叫随到,默默守护在盲人邻居身边 。

  1月9日 , 郭家供电营业所一位员工正在查看盲人居民用电情况。(新华社记者潘昱龙 摄)

  下午4点左右,活动室 的“2023年新春慰问活动”临近尾声。杨迪像往常一样,紧紧牵着邱淑华的手送她回家。独居 的邱淑华说,她现在生活有保障 ,“有了你们这些亲戚来走动走动,就能过个好年,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

  • 55世纪

    【网络中国节·诗画节气】小寒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网络中国节·诗画节气】

    小寒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作者:侯楠楠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 :“十二月节 ,月初寒尚小,故云 。月半则大矣 。”也就 是说 ,小寒之“小”的意思是天气寒冷 ,但还没有冷到极点。小寒三候为“雁北乡 ,鹊始巢,雉始雊” ,因为感受到阳气生发 ,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喜鹊开始筑巢,为繁衍做准备(快过年了 ,但此处没有催婚的意思) ,“雊”意为野鸡鸣叫,此时,野鸡也感受到阳气萌动开始鸣叫 。“禽鸟得气之先”,古人认为禽鸟在感知时节变化方面独具天赋 ,在二十四节气中 ,小寒和白露 是完全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 的 。

    (点击图片观看动态海报)

      《敦煌二十四节气》原画出自《不可思议 的敦煌·与万物共生长》创作展——最佳创作团队奖「豆荚创意」小朋友们 的集体创作。动画制作:满晨

      进入小寒一般就进入了腊月,临近过年,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采购年画、鞭炮等各类年货,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准备 。此时,北方地区 的河水已经冻得足够结实,人们开始在冰面上嬉戏玩乐,古时称为“冰戏” ,《宋史》中就有“故事斋宿 ,幸后苑,作冰戏” 的记载。除此之外 ,有的地方还有进行“腊祭” 的习俗,祭祀祖先和众神 ,祈求来年农作物丰收 。

      “三九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 ,冬季要进补,而小寒时节尤为重要 。除了在冬季出场率最高 的羊肉,江苏一些地方会在小寒时煮菜饭吃 ,用“矮脚黄”(小白菜 的一个品种)与咸肉片 、香肠或 是板鸭搭配 ,加上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 ,广东地区 的糯米饭也与之相似。天津地区则有吃黄芽菜 的习俗,黄芽菜即白菜芽,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覆盖勿透气 ,半月后取食 ,为冬日蔬菜不足的餐桌增添了脆爽之味 。

      俗话说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寒和大寒时期 ,基本上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不过 ,小寒之“小” ,真 的意味着还不够冷吗 ?民间常说“冷在三九” ,而“三九”基本上处于小寒节气内。我们之前辨析过大暑和小暑哪个节气更热 ,同样地 ,根据气象资料可以看到 ,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因此 ,在寒冷这方面,“小寒胜大寒 ,常见不稀罕” ,小寒是当之无愧的内卷王 。

      除了“真冷”以外,我们该如何优雅地表达寒冷?杜甫说“霜严衣带断 ,指直不得结”,天气太冷 ,手指冻得僵直,连断了的衣带都不能系上 ;李白说“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做针线时 ,连抽针都冷,更别说拿剪刀去裁衣服了;孟郊说“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因为天冷,连泉水流动地声音都像 是在哽咽 ,更别说人了;陶渊明说“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一整天又刮风又下雪 ,冷不冷就不用说了吧?

      天气虽冷,但古人认为 ,只有小寒 、大寒“冻透了”,来年开春之后才能顺利回暖 。民谚说“小寒寒,惊蛰暖 。小寒暖,倒春寒。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大日头 ,来年开春冻死牛”,就 是通过小寒大寒 的气温来判断来年 的天气,甚至还可以通过小寒大寒时 的降水情况观测小暑大暑的旱涝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就 是说 ,小寒大寒如果不下雪,小暑大暑时节就会干旱。小寒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太多 的农活 ,主要任务 是做好畜舍保暖、窖藏 、造肥积肥等工作 ,正如农谚所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 。窖坑栏舍要防寒 ,瓜菜薯窖严封口”;另外就 是要防止积雪冻雨压断竹林果木 ,适时果树进行冬剪 。

      不过,小寒时节也不尽是萧索之景。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始梅花 ,终楝花 ,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就始于小寒时的梅花。文人墨客都爱赏梅,喜欢其迎寒绽放的特点并将其视为值得赞颂 的高洁品格 。王安石咏梅 ,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冕咏梅 ,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崔道融咏梅,说“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这 是把梅花当主角写的。宋朝诗人杜耒请朋友到家里围炉煮茶 ,把梅花当作气氛组 ,说“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十分风雅 ;不过,最有名的还是“踏雪寻梅”的男主孟浩然,“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踏雪寻梅是孟浩然的行为艺术,他为了找创作灵感 ,骑着驴去追寻梅花 的踪迹。其实大家想一想这个场景 ,一个大男人骑着驴去找梅花 ,似乎并没有那么唯美 。但对于诗人来说,灵感乍现 的时刻总是可遇不可求,踏雪寻梅 的意境自此为人津津乐道 ,孟浩然也没想到,找灵感的他成了后来很多人的艺术创作灵感 。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梅花 的盛开 是小寒带来 的希望,严冬进入倒计时,时光如梭 ,春归有期 。

    光明网×敦煌画院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